抱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負面的行為。無數的職場文都會告訴你,不要抱怨。前輩也會告訴你「這樣做對你沒有好處。」
事實上是,抱怨本身就是好處,因為講完了你會比較爽。我媽也不喜歡聽我抱怨,但是有天她回家的時候,碎碎念了大概有十分鐘,因為愚蠢的鄰居亂按電梯鍵,害她被電梯夾到。我們每個人遇到事情,尤其是這種突發事件的時候(ex.被穿高跟鞋的路人踩到腳),其實都會抱怨。那為什麼要歧視抱怨的人呢?
再來,抱怨其實是很不容易的。要好好抱怨一件事情,如果是職場發生的事首先你就必須解決你和抱怨對象資訊落差的問題。如果你們同屬一個領域,那還比較容易,不然你可能連一堆簡稱或術語都聽不懂。(以醫界來說,因為有了柯P,所以大家比較知道什麼是P;那Young V你知道是什麼嗎?不知道的人可以google)要好好地抱怨,其難度與複雜度不下於一場準備完整的presentation。你需要良好的組織,才能好好地表達整件事情的前因後果。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能力,跟一個優秀的作家兼演說者是差不多的。
承上,其實大部分的人抱怨的時候,都已經想完了所有的可能解決方案。就是因為沒有辦法了,所以才會抱怨。當然,受限於個人資質與經歷,有時候的確會有自己沒想到的方法,而別人或前輩能想到。但這種機率是微乎其微的。通常在別人抱怨的時候給建議,更像是在質疑別人的能力不足,想不到你想出的方案。但大部分的情況之下,他/她都已經想到過了,而且還想完了行不通的理由。
(至於it‘s not about nail的問題,本人暫時沒有解決辦法⋯ )
再來是文化的問題。亞洲人有什麼問題,傾向於不起衝突,表面堆笑,心裡咒罵,然後回家再跟家人朋友抱怨。於是真的該聽到抱怨的人沒有聽到,都是家人朋友在受苦。這可能也是抱怨行為形象負面的原因。
最後,社群媒體在許多心理學團隊研究裡,早就被證實有報喜不報憂的問題,長期使用更會造成「比不上別人」的自卑心理。因為上面都是美食、旅遊的照片,相比之下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單調乏味。在這種情況之下,抱怨文簡直就像是一股清流,打破美好的假象,讓大家知道生活沒有那麼美好,別人遇到的你也可能會遇到。
所以,我在此呼籲眾人洗刷抱怨的污名,正視抱怨的重要與必要性。
我們凡事求一個圓。